• 企业推广分销B2B平台
  • 累计为企业宣传展示1.2亿次以上
  • 分销模式,让每个人都愿意帮您做生意
  • 30多万销售员注册,快速对接销售渠道

被GPS“卡脖子”几十年,国产治疗设备登堂入室有多难

时间: 2021-09-13 19:59
字体大小:

  “国产医疗设备,尤其是国产大型放疗设备,在市场的占有量可能还不到10%。”这是今年两会期间,原卫生部规划司司长说的一番话。

  “十年磨一剑”,国产大型医疗设备这把剑还不够锋利。2009年新一轮医改方案里曾明确提出:政府负责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这一提法的初衷,正是为了平衡医院在大型医疗设备采购上“厚外薄中”的倾向。

  以西南地区知名三甲医院西南医院为例,该院2019年的一篇论文曾指出:放射科的国产设备占比仅为9.81%,德国西门子、美国GE、荷兰飞利浦是科室里用的最多的三个设备品牌。

  “国产企业普遍无法生产256排CT、7.0T磁共振等高技术设备,医院招标只能选择进口。”不仅是陆军军医大学一附院,国内几乎所有三甲医院都存在这样的情况。

  高端医疗设备和芯片一样,成为中国人长久以来的痛。今年两会期间,“加快解决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等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已经成为高层领导都十分重视的问题。

  可是如何破解,行业里多年以来并没形成答案。

  GPS三巨头早就布局

  医改曾鼓励买国货

  美国GE、荷兰飞利浦、德国西门子三家公司合称GPS,是大型医疗设备领域的三巨头。

  外资企业先声夺人,国内医疗设备企业几乎没有得到发展的空间。

  2010年,时任东软集团国家数字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郑全录对媒体表示:“CT、超声、核磁等设备80%,甚至90%都被跨国公司垄断。而GPS三家就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

  10年之后,这一格局依然没有打破。

  由于技术垄断,跨国公司在产品定价上也有相当的控制权。根据2010年的媒体报道,一台用于早期癌症、心血管疾病检查的PET机,中国市场定价高达3500万,使用成本高昂,因此患者每做一次扫描就要1万元。

  高端治疗设备也是如此。以治疗肿瘤的放疗设备为例,国内所用的设备90%靠进口,每台单价都在1000万元以上,患者每做一个疗程,费用在3-10万元之间。

  国家并不是没有想过办法,扶持本土医疗设备生产企业,提供更廉价又好用的设备。

  2009年,为了配合分级诊疗制度,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备配置提出了要求,并提供设备购置经费。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4部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三年内,为落实医改方案,各级政府需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投入3318亿元。”

  谁都想抢吃这“8500亿元”的大蛋糕,不过大家很快发现:这笔钱很大一部分投入到了基层医疗机构中,主要就是用来买医疗设备。

  根据原卫生部的调查,2009年中国2000余所县医院装备配置平均缺口30%,西部地区缺口则超过50%。根据医改的部署,到2011年为止每个县至少要有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二级甲等水平,同时规定了医疗设备的装备标准,包括CT、X光机、彩超在内的17类设备。

  2009年中国的基层医疗机构的数量为88.2万个,8500亿就算全部撒下去买设备,平均下来每个基层医院得到的投入不到100万元。价格优势明显的国产医疗设备成为医改中基层医院设备配置的宠儿。

  “国货”第一次有了扬眉吐气的机会。国产大型医疗设备公司开始在市场上活跃,联影、东软等是其中的代表。

  大型医疗设备存在平均7年的更新周期,市场会有重复采购的需求,因此业界普遍认为:国货能够保持旺盛的需求。


Copyright © 商名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