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企业推广分销B2B平台
- 累计为企业宣传展示1.2亿次以上
- 分销模式,让每个人都愿意帮您做生意
- 30多万销售员注册,快速对接销售渠道
目前市场上的无人零售店,商业模式、技术应用和呈现形态都各有不同。较有代表性的包括:以F5未来商店为代表的自动售货机模式,顾客在线支付后到出货口取货;以Easy GO、缤果盒子为代表的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模式,顾客自选商品后到结算区自助支付;以Amazon Go、淘咖啡为代表的未来模式,顾客经身份识别后进店,自选商品,拿了即走。近日,南方日报记者实地探访、体验了多家不同形态的无人零售店,对其应用场景、流程设计来了一次现场大PK。
无人零售可谓是创造了一个“新物种”,生生的将原本不太沾边的行业、企业绑在了一起,聚合成一个全新的产业链。
日前,无人便利店缤果盒子召开发布会,创始人陈子林透露,公司已与百事中国、雅居乐、佳兆业、中远集团、远洋集团等多家公司及地方政府达成合作,即将大规模的部署缤果盒子的落地。数据显示,自去年8月份至今,缤果盒子已完成在22个城市158个盒子的落地。而在陈子林看来,落地的速度还是太慢,主要是受制于产能。
在资本的强力催化下,风口的切换越来越快。共享单车的风头还不到半年,就被无人零售给抢走了。年初至今,大量无人零售公司获得风险投资,其中既有聚焦于无人货架的,也有聚焦于无人便利店的。阿里旗下的盒马鲜生更是要通吃,刚刚宣布要大举进军无人货架和无人超市。
在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零售业长久以来一块“鸡肋”正在变成“鸡腿”。“从日销售额来区分,自动售卖机以及无人货架在0元-100元之间,无人便利店是在300-2000元,夫妻便利店的销售额是2000元-3000元之间,3000元以上则是连锁便利店还有商超。“无人便利店日销售额达到300元的时候就可以盈亏平衡,达到2000元可以5个月回本”,陈子林表示。
在无人零售的多个分支中,无人货架早已有之,无人便利店则属于新鲜出炉。在这个全新的产业链中,看似不太沾边的中集集团、远洋集团等也变成了重要一员。“目前缤果盒子已经进入量产阶段,共有三个生产商,其中还包括了中集集团这样世界顶级的制造商。预计到今年年底,产能可达到3500台/月”,陈子林透露。
在这个无人便利店的产业链中,中集集团制造硬件(便利店),雅居乐、佳兆业等地产物业公司提供落地,百事中国等提供货源。“三个角色中,相比之下货源容易解决,最体现技术含量的是这个盒子如何实现‘无人’,最考验运营能力的是这个盒子如何大面积落地”,有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指出。
除了收银台全面升级以外,货架也被打造为智能数据收集中心。新发布的“动态货架”通过摄像头可以捕捉大量信息,包括面部数据、视觉数据、动作数据等,动态货架上还有专用的显示设备,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远程修改商品价格、促销信息等。“我要跟大家说的是,这个事情做起来很难,远比你想象中的要难得多。我们的确是走了一些弯路”,陈子林坦承。对于应用技术成熟度的问题,持开放和乐观态度的业内人士也不少。
无论是淘咖啡、还是F5、缤果盒子等,在人力成本和租金成本上都是完胜传统便利店的。虽然技术不成熟确实使得无人便利店不够便利,但消费者对‘便利’的需求也是不同,比如,位于郊区、配置尚不完善的住宅小区里,无人便利店是刚需,就近购物的便利大于结算便利。
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会长沈建忠建议物业部门更加放开心态:“我们这个行业是个传统行业,过去几年可能还没有这种概念,现在越来越感觉我们需要这些科技的东西去融合,需要有这些垂直服务商来扩大我们服务的范围、提高我们服务的效益。我相信像雅居乐这样的物业公司会越来越多,以积极姿态在发展过程当中共生共荣,创造新的价值。我相信我们这个行业会以这样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对待。”
罗森中国董事副总裁张晟认为,无人便利店不是下一个风口,而是下N个风口,但如果便利店不从现在就开始探索、实验,取得经验,对现有的技术加以改善与进化,那么无人便利店的普及永远无法实现。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在资本风口来去匆匆的当下,很多资本玩家能否扛到技术成熟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