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悬赏分:20|
1、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简答题)
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简答题)
好的我会加分的,快
知识库标签: |列兵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1)春秋:春秋末年开始使用牛耕;开始出现铁农具。
(2)战国:在春秋开始使用铁器的基础上,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得到推广;各国兴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
(3)秦朝:中原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珠江流域(今广东、广西),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4)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发明和使用了播种工具——耧车;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族得到了铁器,还学会内地铸造铁器的技术;西汉西域传人的作物品种有葡萄、苜蓿、核桃、胡罗卜等。
(5)三国:大批北方农民为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
(6)南北朝:贾思勰总结北方人民长期生产经验,写出《齐民要术》这部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7)隋唐:为加强南北经济交流,隋朝开凿大运河;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创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8)北宋: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福建普遍种植,政府把它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
(9)南宋:棉花种植从广东、福建向北扩展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
(10)元朝:棉花种植区域进一步推广到全国。
(11)明朝:政府推广植棉,棉花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棉布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影响因素:①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②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
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2)过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②隋唐时期:唐朝中后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地区农业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③南宋时: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答案)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写了影响和过程,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为最佳答案评分?
100% (1)
不好 0% (0)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其 他 回 答共5条

1楼

1.a.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战国时期铁农县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b.秦朝: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c.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普遍使用牛耕、马耕;出现犁耕法以及耧车。d.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e.唐朝:曲辕犁和筒车。⑤农学著作:a.《齐民要求》;b.《农政全书》。
2.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有一个自北向南的转移过程。自魏晋始,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逐渐呈现衰退,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宋时期超过北方。“苏湖熟,天下足”之谚,说明了这一转移。促进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主要包括:
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为躲避战乱,北方农民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③江南统治者为壮大统治势力,采取了许多发展经济的措施;
④南迁农民同江南人民一道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知识库标签: 农业   |列兵

2楼


一1我国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运用提高了生产力,满足了时代需要
2春秋时期牛耕铁器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大量荒地被开垦,大量私田的产生使新的生产关系得以成型,促进了时代的进步。
3此后柔化铸铁技术,淬火技术,灌钢法等新近制铁技术为农业发展持续注入力量
4两牛篱,三牛蓠,筒车,翻车等水利设施的产生。
二1在春秋时期南方越族地区便有了早其的开发
2战国时期完成了进一步的融合发展,但力度教弱
3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南方经济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其地域优势得以体现
4安史之乱后,南方进一步发展。人口首次超越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5南宋时`经过长久的南移。经济中心彻底来到南方。
6明清期间,天下补给,尽仰江南
都是自己打的`所以回答速度会慢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知识库标签: |列兵

3楼


1.历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革与进步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处在石器时代和金石并用时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处在旧石器时代;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处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开始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
奴隶社会生产工具有了进步,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两汉时,牛耕广泛使用,并有了改进,出现了两牛抬杠式和一牛挽犁式,铁农具和牛耕都向边疆传播;西汉时发明了翻土、碎土的犁壁,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了播种机械耧车。
三国时,魏国马均发明了灌溉工具翻车;
唐朝,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和曲辕犁。
工具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最显著的标志,经济发展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变革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都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即生产工具的进步)引起的
2.我不知道你问的是南移的过程还是对南移的认识。
从东晋南朝到南宋,我国的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逐渐南移的过程。本文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及影响问题略作探讨。
一、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例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比较繁荣,但后来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影响,北方的社会安定受到了破坏;五代十国期间,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两宋期间。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战争更是接连不断。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例如从西晋末年到南朝开始,北方南迁的农民达九十万之多,占北方总人数的八分之一。这就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南迁的北方人民还给南方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地区从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发展到用粪来作肥料。牛耕得到推广。
3.政治中心的南移 (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统治者在楚州“筑白水塘以溉田”;吴越兴修了许多水利设施,例如著名的捍海石塘等。
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二、过程
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影响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一些有海港的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交流。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状元的变化。自唐至明清,状元籍贯地理分布具有明显自北向南逐渐推移的趋势。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北方籍状元占明显优势。元明清三代状元籍贯的地理分布与前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全国共有状元194名,其中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额的13.4%;南方状元则有168名,占86.6%,南方籍贯状元在数额上形成了绝对优势。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南方环境的影响。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知识库标签: |列兵

4楼


(1)石器时代;耜耕,商周;青铜工具,春秋;铁犁牛耕,汉;工具(耧车、犁壁、耦犁,技术(垄作法、代田法、区田法)著作(范甚之书);魏晋南北朝;著作(齐民要术)技术(轮作和绿肥种植);隋唐;工具(曲辕犁);宋元;工具(楼锄)技术(稻麦复种制);明清;工具(套耕、施饼肥)多熟种植,引进作物(甘薯、玉米)著作(农政全书)
(2)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伴随着三次人口大迁移(1)西晋末年‘永安之乱’加之南方长期稳定使得南方经济飞速发展(2)安史之乱,此时南北经济开始持平(3)靖康之耻,南方经济超过北方,苏湖熟天下足
知识库标签: 玉米   |列兵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立即登陆回答获取会员积分,提高用户级别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商名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