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饮用水资源是多少?

悬赏分:20|
知识库标签: |列兵
一份沉甸甸的水资源报告
水,滋润万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水是甘甜的。但有时又是苦涩的;水是宝贵的,但有时它又泛滥成灾;水是清冽的,但在一些地方它却变得污浊不堪;一切生物都离不开水,但在一些特别需要水的地方,它却变得那样吝啬……面对我们日日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源一-水,我们知道的到底有多少?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十分有限 据世界银行1998年对132个国家的统计,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4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排到了82位。按照国际标准,人均水资源量2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边缘,人均1000立方米为人类生存起码要求。目前我国有15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严重低于缺水线,有7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辽宁、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生存的起码要求。
●水污染程度严重,损失巨大 据水利部对全国700余条河流约10万公里河长开展的水资源质量评价,46.5%河长受到污染;10.6%的河长严重污染,水体己丧失使用价值。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 在全国七大流域中,太湖、淮河、黄河流域均有70%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海河、松辽河流域污染也相当严重,污染河段占60%以上,全国有1/4的人口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水污染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众生活、生存环境。
●河湖萎缩,黄河断流 黄河从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到1998年的27年间,黄河利津站共有21年发生断流,断流频率已达四年五断,共计断流1050天,平均每个断流年份50天,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断流河段长达704公里,占下游河段总长的90%。 海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河流基本干涸,河口淤积加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由于径流剧减,城镇排出的污水得不到稀释.形成不少污水河,被形象地称为:"无河不干,有水则污。" 调查表明,近30年来,我国湖泊水面面积已缩小了30%。
●西北地区水环境恶劣 目前,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于涸现象十分严重,部分湖泊含盐量和矿化度明显升高,特别是西北湖泊咸化趋势更为明显。新疆博斯腾湖,由于上游修建灌溉工程,导致人湖水量锐减,含盐高的灌区退水又不断入湖,因此,该湖在短短的10多年内就由淡水湖演变成咸水湖,湖水矿化度上升了6倍,水面减少120平方公里,水位降低3.54米。素有"绿色迷宫"之称的准噶尔盆地西部的艾比湖,因60年代在湖区毁林开荒,70年代截流断水,至今艾比湖湖面已由过去的1300平方公里减至600平方公里,干涸的湖盆已沦为盐漠。曾为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咸水湖--罗布泊也已干涸。
●湿地面积萎缩,生态蜕化 由于人口增长,耕地扩大,生态类型擅变,我国湿地面积严重萎缩。北大荒的连年垦荒使这块我国最大的湿地面积缩小了60%,三江平原的湿地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443万公顷下降到190万公顷。如不采取紧急保护措施,十几年内三江平原的湿地将丧失殆尽。
●南方围湖造田后果严重 围湖造田是导致南方湖泊面积萎缩的首要原因。曾经蔚为壮观的江汉湖群因围垦而消失湖泊983个,面积减少2041平方公里,目前仅存湖泊83个,浩浩荡荡的800里洞庭在不到40年的时间内,围垦面积达226万亩,淤积与围垦互为因果,导致湖区生态恶性循环。
●地下水超采过量,引发环境问题 由于地表水资源贫乏和水污染加剧,致使一些地区对地下水进行掠夺式开发,地下水超采十分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形成地下水域性降落漏斗149个,漏斗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其中严重超采面积6.7万平方公里,占超采面积的42.3%。多年平均超采地下水67.8亿立方米,有的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已达60--80米,有些城市还出现了地面沉降,造成严重后果。
●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后果堪优 我国己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此外,每年流失土壤50多亿吨,全国每年因水土流失新增荒漠化面积2100平方公里,因同样原因而损失的耕地面积达7万多公顷。黄土高原每年水土流失带走的氮、磷、钾就达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产量。 赢水污染事故频发。 近些年,全国各地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平均每年在1600起以上。1994年淮河特大污染事故,造成苏皖两省150万人饮水困难。1996年春节后,淮河再次发生污染事故,使蚌埠市70万人陷入水荒。近10年来,仅海河流域的水污染事故就达数百起,由水污染导致的地区间纠纷不断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阅读一份沉甸甸的水资源报告.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你觉得我国的水资源存在那些问题?
地球的储水量是很丰富的,共有14.5亿立方千米之多。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其次,地球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5%,而在这极少的淡水资源中,又有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按地区分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哥伦比亚和刚果等9个国家的淡水资源占了世界淡水资源的60%。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约3亿人极度缺水。更可怕的是,预计到2025年,世界上将会有30亿人面临缺水,40个国家和地区淡水严重不足。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中国水资源总量并不算多,排在世界第6位,而人均占有量更少,2240立方米,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53的国家中排在第88位。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也很不平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面临这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我们是该做些什么了:
1、要有惜水意识,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知道爱惜,有的甚至将水白白浪费。应当知道我国水资源人均量并不丰富,地区分布也不均匀,而且年际差别很大,年内也变化莫测,再加上污染,使水资源紧缺,自来水更加来之不易。爱惜水是节水的基础,只有意识到“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才能时时处处注意节水。
2、养成好习惯,据分析,家庭只要注意改掉不良的习惯,就能节水70%左右。与浪费水有关的习惯很多,比如:用抽水马桶冲掉烟头和碎细废物;为了接一杯热水,而白白放掉许多冷水;先洗土豆、胡萝卜后削皮,或冲洗之后再择蔬菜;用水时的间断(开门接客人,接电话,改变电视机频道时),未关水龙头;停水期间,忘记关水龙头;洗手、洗脸、刷牙时,让水一直流着;睡觉之前、出门之前,不检查水龙头;设备漏水,不及时修好。
3、使用节水器具,家庭节水除了注意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以外,采用节水器具很重要,也最有效。为了省钱,很多人宁可放任自流,也不肯更换节水器具,其实,交这么多水费长期下来是更不合算的。使用节水器具,既省钱,还能保护环境,岂不是一举两得?节水器具种类繁多,有节水型水箱、节水龙头、节水马桶等。随便用上几个就为节水做出了不少贡献啊!
4、查漏塞流,在家中“滴水成河”并非开玩笑。要经常检查家中自来水管路。防微杜渐,不要忽视水龙头和水管节头的漏水。发现漏水,要及时请人或自己动手修理,堵塞流水。一时修不了的漏水,干脆用总开关暂时控制水流也好。管好水龙头,把水龙头的水门拧小一半,漏水流量自然也小了,同样的时间里流失水量也减少一半。
就生产而言,特别对一些高消耗水的行业,我们要围绕如何优化水系统的运行,如何提高循环水的浓缩倍数,如何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等作为节水工作的重点,积极组织技术攻关,提高水的综合利用率;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制度,对产品水消耗实行定额管理,并作为一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考核,减少浪费现象。
长期以来,大多数人有节约用水的理念,但缺少具体的行动,大手大脚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人认为家大业大,再加上身处长江边,总认为这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缺少节水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如果真正到了“水比油贵”之时,我们再抓节水工作就悔之晚矣.
为最佳答案评分?
100% (1)
不好 0% (0)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其 他 回 答共8条

1楼

  我国饮用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刘永懋 宿 华
  摘 要 水生态承载力问题,是我国水资源匮乏、污染加剧、浪费惊人现象背后的核心理论问题。水生态承载力通常包括“支持”和“压力”两个部分。水生态承载力以水生态系统的持续承载为基础,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承载目标;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水生态承载力允许的安全阈值内。
  关键词 饮用水资源 保护 持续发展 研究
  “饮用水”是水资源利用功能中的最高层,在水资源价值坐标系中,它也位居最高层位,是水资源利用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到饮水人群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与综合国力的增强。
  一、我国饮用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危机
  我国主要地表水与地下水均为多功能水体,水的饮用功能蕴涵其中,因此,研究饮用水就是研究具有饮用功能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1.地表水资源状况
  (1)从流域看
  全国七大流域水资源总量为18967.8亿m3,地下水资源总量为5295.34亿m3,重复水量为4379.09亿m3,水资源总量为19884.55亿m3。占全国
  水资源总量的65.4%,流域内用水总量为全国用水总量的82%。因此,可近似代表全国地表水资源总量。
  按国际现行标准,人均水资源量2000m3/a就处于缺水边缘;人均水资源量1000m3/a为人类生存起码需求。对照国际标准,全国七大流域人均水资源量除珠江和长江两大流域外,其余五大流域均在缺水警戒线之下,说明饮用水严重紧缺。
  (2)从区域看
  天津、宁夏、上海、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山西、辽宁10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1000m3/a,属于严重缺水区。低于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还有安徽、甘肃、陕西、吉林、湖北、浙江、黑龙江、内蒙古 8省(自治区),即:全国严重缺水或接近国际缺水警戒线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18个。
  (3)从城市看
  全国668个城市,其中缺水城市400多个,严重缺水城市114个,北方地区有71个,南方有43个。可见,全国城市普遍缺水,几乎所有的省会城市都缺水。
  2.地下水状况
  全国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亿m3,其中:北方片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468亿m3,占全国平原区的78%,可开采量多年平均约为1000亿m3。南方片平原区地下水只有405.1亿m3,地下水资源并不丰富。
  3.全国饮用水资源存在的突出问题
  (1)饮用水资源极度匮乏
  除城市普遍缺水外,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淡水不足,许多地区饮水困难。东北、华北等广大农村主要饮用地下水,由于超采,导致了大批降落漏斗的产生。多水的长江流域有缺水城市59座,缺水县城155座,还存在五大缺水干旱区,西南诸河流域干早区,饮水极度困难。多水的珠江流域有16个严重缺水区,缺水总量达165.21亿m3/a。
  (2)水域污染极为严重
  “全国生活饮用水水质和水性疾病调查”表明:饮用水水质差已构成威胁11亿人口生存的一大尖锐问题。全国有28%的人饮用地表水, 72%的人饮用地下水。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粪便、垃圾、生活污水和城乡企业“三废”的重叠污染,水质持续恶化。污染不仅使有限的淡水资源更加匮乏,同时,也导致了“介水疾病”的传播。据调查:饮水引起的传染病要占全国传染病80%左右。
  (3)生态破坏,导致饮用水源萎缩
  如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减少河、库容量;干旱导致饮用水资源 更加短缺;湿地萎缩、江河断流等水生态问题,破坏了饮用水源;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浪费普遍存在,使不堪重负的饮用水资源,雪上加霜;水资源承载力持续下降,在许多地区已逼近极限。
  二、我国饮用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
  水,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水危机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已成现实,水资源匮乏、污染加剧、浪费惊人的严峻“水情”昭示出一
  系列的理论问题,最核心的是“水生态承载力”问题。
  饮用水资源承载力,从中观层面看:可分为流域承载力和区域承载力。
  1.水生态承载力的内涵
  ①水生态承载力通常包括“支持与压力”两个部分:水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水资源与水环境系统的供容能力,为水生态承载力的支持部分;水生态系统内社会经济于系统的发展能力,为水生态承载力的压力部分。
  ②水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是指水生态系统的“弹性力”大小,水牛态与水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则分别是指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小;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是指水生态系统可维持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③水生态承载力以水生态系统的持续承载为基础,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承载目标。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水生态承载力允许的安全阈值内。
  ④水生态承载力十分注重其整体调节能力,同时,也注重水资源与水环境各单项要素的重要性。所以生态系统一旦崩溃,则包括人类在内的全部
  物种都将面临灭绝的危险,而不仅仅是资源特别是水资源的减少或环境质量的下降。
  ⑤生态系统的弹性力既可缓解各 种压力与扰动的破坏而保持系统不崩溃,又可最大限度地保障资源特别是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正常调节作用
  及功能的发挥。没有一个正常的具有一定弹性度生态系统的支持,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功能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生态弹性力是生态承载力的支持条件。
  ⑥在人类与生态系统中,人是能动的主体。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人左右的,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受人调控的,调控
  的有效度、长效性,直接关系到水资源持续利用问题。
  2.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概念
  水资源承载力的大小直接取决于水资源利用的方式与手段,利用方式不同其结果也不同。
  (1)最大水资源承载力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工程技术手段,使水资源的承载力在某一时段内达到最大。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水资源技术承载力虽然达到了最大水资
  源效应或称“张力效应”,但却损害了水环境与生存承载力,这是不足之处,尚待调节与解决。
  (2)适度水资源承载力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各种工程技术手段可达到的水资源承载能力。面向可持续发展,我们追求的是水生态承载力的提高,科技进步虽然不断地提高了水资源承载力,但这种提高必须限定在水生态允许的承载范围内,虽然是提高了水资源承载力,但却降低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承载力,这是一种不可持续承载。将造成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破坏,导致水环境承载力和水生态承载力的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追求水资源承载打的生态效应,决不等于否定工程与支术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寻求水资原利用与水生态系统可接受阈值之间向动态平衡“临界点”。
  (3)生态一水资源承载力
  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范围内,在不超过生态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水资源的供给能力和可持续供养的具有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数量。
  生态承载力意义下的水资源承载力,其理论内涵是:
  ①生态一水资源承载力,系指“适度承载力”,而不是最大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作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受到生态系统的制约,表现在水资源承载力方面是直接受控于生态系统弹性力的大小。
  ②水资源承载力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中水资源的丰富度,以及对水资源的需求与利用方式等。水资源丰富或供给能力大是好的条件,但并不能完全表明系统中的水资源承载力就大,因为人们只注意到水资源的存储量,而往往忽视了水质保护与开发利用尺度。如海河流域水污染十分严重,而水的开发利用率超过90%,淮河已有60%的水域是超V类水质,完全丧失使用功能,可用水的利用率也超过70%以上,通常水资源利用率的上限
  值不超过40%。
  ③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包括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其要求不同,水资源的.承载力也不同,如饮用水要求水质不超过Ⅲ类标准。
  (4)水生态一环境承载力
  水环境承载力是水生态承载力的约束条件,生态承载力条件下的环境承载力应包括:在一定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限定下的承载力,反映在环境方面就是水环境应具有一定的标准;可容纳的污染物数量,反映在环境方面为相应的环境容量。
  (5)水生态弹性力
  系指水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找调节及其抵抗各种压力与扰动的能力大小。
  ①生态弹性力是生态承载力的支持条件,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基础。生态系统的弹性力对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任何生态系统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也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时都在承受着各种压力和变化,但任何生命体的存在都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这种相对稳定的环境之所以能维持,主要是因为生态系统有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也就是说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弹性力。
  ②只有科学地、准确地认识生存系统的弹性度,才可避免顾此失彼,从而有利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人类追求的目
  标。过去人们将生态承载力错误地理解为资源承载力,所以,我们对生态系统改造时,往往只注重系统的资源承载力,而忽视了系统的生态承载力,因此造成了许多不可逆转的重大生态损失。如围湖造田、湿地开垦、毁林开荒等,教训深刻,损失巨大。
  ③生态弹性力的内涵,应包括系统弹性强度和系统弹性限度两个方面。弹性强度指系统的弹性力大小,弹性限度则是指系统的弹性范围。
  水生态弹性强度的重要意义就是在于衡量一个流域或区域的实际或潜在的水承载能力大小,判定一个流域或区域的自我维持能力与稳定性大小,以及衡量一个流域或区域的发展方向,这对指导流域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生态弹性力”概念的提出,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十分巨大的,特别是对饮用水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指导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饮用水资源系统为开放体系,不停地与外界进行能量与物质交换,当系统在到达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时,一旦系统的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
  一定的阈值,通过“涨落”过程,系统可能发生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无序状态突变为“耗散结构”的状态,使水域实现生态平衡。
  三、我国饮用水资源:保护对策与发展战略
  1.保护对策
  ①对饮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必须要有生态学的思考,建立生态保护体系,即利用生态技术解决饮用水“难题”,利用生态工程技术修复水生态缺损,建立健康的水生态领域。
  ②依法全面控制水污染,提高水环境、水生态承载力。
  ③全面推行节水政策,实施节水工业、节水农业并建立节水型社会。
  ④开放水市场,发展水产业,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有偿转让、进行水权交换,实现“以水养水”战略。
  ⑤依靠科技进步保护江、河、湖、库以及地下水域,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清洁工艺把污染消灭在生产源头和过程中,从而保证水一人类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发展战略
  ①“理论战略”,让我们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把饮用水资源 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引导到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以便实现水的永续利用。
  ②“生态战略”,要利用生态技术解决水难题;要利用生态系统的特殊功能截留雨洪水,以便解决水量不足的问题,同时,一切水问题,只有面向生态才能得到解决。
  ③“综合战略”,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 WHO.Guidelines for Drinkingwater Quality. Addendum tO V012.Health Criteria and Other Supporting.Genera;WHO,1998
  2 EU Council Directive 98/83 EC(from intemet)
  3 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5
  (作者为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刘永懋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宿华为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 李计初
知识库标签: |列兵

2楼


我国主要地表水与地下水均为多功能水体,水的饮用功能蕴涵其中,因此,研究饮用水就是研究具有饮用功能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1.地表水资源状况
  (1)从流域看
  全国七大流域水资源总量为18967.8亿m3,地下水资源总量为5295.34亿m3,重复水量为4379.09亿m3,水资源总量为19884.55亿m3。占全国
水资源总量的65.4%,流域内用水总量为全国用水总量的82%。因此,可近似代表全国地表水资源总量。
  按国际现行标准,人均水资源量2000m3/a就处于缺水边缘;人均水资源量1000m3/a为人类生存起码需求。对照国际标准,全国七大流域人均水资源量除珠江和长江两大流域外,其余五大流域均在缺水警戒线之下,说明饮用水严重紧缺。
   (2)从区域看
  天津、宁夏、上海、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山西、辽宁10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1000m3/a,属于严重缺水区。低于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还有安徽、甘肃、陕西、吉林、湖北、浙江、黑龙江、内蒙古 8省(自治区),即:全国严重缺水或接近国际缺水警戒线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18个。
  (3)从城市看
  全国668个城市,其中缺水城市400多个,严重缺水城市114个,北方地区有71个,南方有43个。可见,全国城市普遍缺水,几乎所有的省会城市都缺水。
  2.地下水状况
  全国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亿m3,其中:北方片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468亿m3,占全国平原区的78%,可开采量多年平均约为1000亿m3。南方片平原区地下水只有405.1亿m3,地下水资源并不丰富。
  3.全国饮用水资源存在的突出问题
   (1)饮用水资源极度匮乏
  除城市普遍缺水外,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淡水不足,许多地区饮水困难。东北、华北等广大农村主要饮用地下水,由于超采,导致了大批降落漏斗的产生。多水的长江流域有缺水城市59座,缺水县城155座,还存在五大缺水干旱区,西南诸河流域干早区,饮水极度困难。多水的珠江流域有16个严重缺水区,缺水总量达165.21亿m3/a。
知识库标签: |列兵

3楼


适合饮用的只有0.3%啊
知识库标签: |列兵

4楼


水源污染使我国众多城镇供水水质受到影响。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饮用水水质日益关注。继80年代家用净水器走俏上海市场,1995年起,饮用纯水在上海又蓬勃兴起。至1997年,上海市已有桶装饮用水生产厂130家,形成了一个投资总额近4亿元,日设计供水能力25万桶,实际供水量12万桶,拥有用户30余万,年产值近6亿元的新兴行业〔1〕。桶装水销售成本中,送水开支占了50%~70%,纯水售价虽高(约0.70元/L),但企业收回投资并盈利仍非易事。管道纯净水由此应运而生。
1996年浦东锦华小区开始了敷设专用管道,向用户供应经深度处理的优质水的施工〔2〕。1997年上海管道纯净水有限公司成立,公司通过入户管道,供应经反渗透工艺处理的纯水〔3〕。目前,国内其它城市也有小区分质供水工程正在施工或设计,少数城市甚至有实施城市整体分质供水的设想。有报道称“打开龙头,喝纯净水”是国外的先进经验。因此了解国外对分质供水的认识和分质供水的应用情况,对探讨通过分质供水解决当前城市供水水质欠佳问题的局限及分质供水的作用地位有重要意义。
1 国内外分质供水概况及其分质供水的内涵
1.1 国内外分质供水的概况
分质供水(dual water supply,dual distribution systems)在国外有着长期的应用历史。国外现有的分质供水都是以可饮用水系统为城市主体供水系统,而将低品质水、回用水或海水另设管网供应,用作园林绿化、清洗车辆、冲洗厕所、喷洒道路以及工业冷却等,称为非饮用水。非饮用水系统通常是局部或区域性的,作为主体供水系统的补充。设立非饮用水系统的着眼点在于节约水资源及降低处理费用〔4~8〕。在这方面,国内现有分质供水系统,如上海的桃浦工业区工业用水系统、青岛的城市污水回用〔9〕、香港行政区的海水冲厕系统〔10〕,以及其它城市的分质供水实践〔11〕与国外并无形式与内容上的差别。
需要探讨的是,目前成为关注热点的“分质供水”,是指另设管网供应少量专供饮(食)用的“纯净水”,而将城市供水作为“一般用水”。这同国内外现有的,或者说一般意义上的分质供水有着很大的区别。在讨论这种供水方式之前,回顾美国自来水工程协会(AWWA)对分质供水的看法,不无裨益。
1.2 内涵不同的两种分质供水
鉴于水资源紧缺现象加剧及水质标准与处理费用提高,分质供水的潜在市场扩大,AWWA下属分质供水分会(Distribution Division Committee on Dual Distribution Systems)于1983年提交了一份《分质供水》指南〔7〕(简称《指南》),以总结国际上现有的分质供水经验,并期望以此为起点,为建立将来全美统一的分质供水规范提供基础。《指南》对有关术语的定义为:“可饮用水”(potable water)是符合联邦与州政府水质标准,用于饮用、烹调与清洗的水;“非饮用水”(nonpotable water)是人类偶然消费不致造成危害,用于非饮用用途的水。而目前国内正在试行的分质供水,两个管道系统分别为饮用水(drinking water)与一般用水(subpotable water)。《指南》的调查综述指出:非饮用水在户内只用于冲洗厕所。仅供饮用的管道供水在国际上未有先例。《指南》建议:在水源水质恶化或处理费用太高,有理由考虑居民生活用水分质供应时,可饮用水的设计用水定额取150L/(人*d)。笔者经光盘检索了最近8年的工程索引(Ei Compendex Plus)、近10年美国政府报告(NTIS)与学位论文文摘(DAO),未检获专供饮用的区域性管道供水系统的报道。在美国《安全饮用水法案修正案》(SDWAA)生效之后的1987年,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与AWWA在一次专题会议上分别对有关问题发表了正式的观点〔12〕。USEPA认为:净水器(point-of-use device)和瓶装水只能用作改善水质的临时措施,使用净水器和瓶装水不被认为是能满足SDWAA规定的最大污染物浓度(MCLs)的方法,因为它们没能提供全部生活用水。AWWA表示,由其向居民家庭提供的所有生活用水,直至用户的每一只水龙头,都是可饮用的。以上资料表明,国外现行的分质供水与目前国内倍受关注的纯净水管道供应是两个概念,其内涵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与困难。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与要求未必适合目前的中国。那么国外的观点哪些值得参考,纯净水管道供应的局限又在何处?这值得具体分析。
2 生活用水的构成、水质需求与管道纯净水的局限
2.1 生活用水的构成与水质需求
国内主张实行分质供水的主要论点之一是:每人每天饮水量不过2L,城市供水中仅1%~2%供饮用。将全部生活用水都按饮用水标准处理既无必要,也不经济。这一看法值得商榷。全部城市用水都处理到饮水标准确无必要。但有理由按饮用水标准考虑的用水量远不止总用水量的1%~2%。仅就生活用水而言,不但饮用烹调,食物餐具等的洗涤,而且沐浴用水也有必 要按饮用水标准考虑。对此问题,国外已有一些研究结论。
Brown等〔13〕研究了皮肤对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吸收。按成人饮水量2L/d,婴儿饮水1L/d,二者洗澡时间均为15min/d;饮用水中常见挥发性有机物的皮肤吸收与口腔摄入的比例,成人与婴儿分别为63/37及40/60。Andelaman〔14〕报道了饮用水中三氯乙烯造成的户内呼吸摄入。以饮水量2L/(人.d),淋浴耗水量40~95L/(人.d)计,三氯乙烯淋浴时的呼吸摄入量是饮水口腔摄入量的数倍。Martin〔15〕估计,饮用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经口腔、皮肤与呼吸的摄入量大约各占总摄入量的三分之一。世界卫生组织1992年版《饮用水水质指南》明确指出,确定水中化学物质含量的指导值,既要考虑饮用的摄入,也要考虑沐浴时的皮肤吸收和呼吸摄入。
表1列出了国内外居民生活用水构成的部分统计数据〔7〕〔16〕〔17〕。从健康需求和用户心理两方面考虑,表1中前三项用水都应使用可饮用水。根据北京和河北的用水量构成数据,生活用水中可饮用部分所占比例应达到总用水量的50%左右。南方人均生活用水量大的城市,这一比例有可能略高。
表1 部分国家及地区住宅生活用水结构
国家
及地区 饮用
食用 厨房
洗涤 沐浴
洗漱 洗衣 冲洗
厕所 其它 用水量/
L/(人.d)
北京 32 26.7 12 29.3 150
河北 2.1 18.1 27.2 12.7 32 7.5 138
美国 5 6 30 15 40 4 227①
日本 18 20 24 16 22 250②
注:①不包括室外生活用水量。②包括户外用水。③表中数字除注明外为百分数。
2.2 管道优质水方式的局限
纯净水管道供应从桶装水演化发展而来。其市场形象是水质至少不差于桶装水,使用方便且价格适中。上海管道纯净水有限公司对价格做了说明:水价0.30元/L,初装费2000元/户。锦华小区优质水系统的规划供水价格据悉为0.20元/L。上述售水价格决定了管道优质水所能解决的仅仅是饮用食用需求。从上面的讨论可知,经济因素造成的供应范围限制是这类供水方式的重要缺陷。城市供水系统的基本任务是为生活和生产提供水质符合标准、水量充足、水价适中的自来水。仅仅保证专供饮食用的2L~3L水的水质,不能说是比较完善的供水方式。
管道纯净水市场的形成发展有其客观原因及合理性。在有限的范围内试行纯净水的管道供应,有利于为我国及其它发展中国家的供水行业积累经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少量专供饮用水的管道供应的方法不是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发达国家,这不是可接受的做法;在新兴工业化国家,也未见类似的应用报道。
3 城市整体分质供水的质疑
3.1 城市整体分质供水的“经济性”质疑
城市整体分质供水相对小区或局部分质供水而言,“分质供水”仍指为解决自来水水质矛盾而采取的饮水设专门管道供应方式。
饮水水质恶化问题的迫切性,解决这一问题的长期性以及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困难,使城市分质供水也受到各级政府决策者的关注。相对住宅区分质供水,城市分质供水在技术经济方面的困难都大得多。城市整体分质供水的设想有吸引力的前提还是接受下述假设:饮用水只占城市供水量的1%~2%,需要解决的主要是这1%~2%供水量的水质问题。而如前所述对居民生活用水的分析结论是,需达到饮用水水质的水量应不小于生活用水总量的50%。表2为讨论城市供水的水质需求提供了依据〔7〕〔18〕。
表2 城市用水量分类
项 目 居民生活 工业 商业 公共 其它
上 海 28 31 41
美 国 40 25 15 5 15
注:1.原文为unaccounted for主要指漏失;2.表中数字为百分数。
虽然部分工业对用水水质要求不高,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工业,如电力(锅炉)、电子、制药等对水质的要求高于饮用水;而食品饮料与化工印染等行业对水质的要求与生活饮用水相同或相近。降低城市供水水质,必然增加有关企业用于水处理(或预处理)的支出。据上海市环境保护工业行业协会的报告估计,上海工业用水中对水质的要求高于和接近饮用水水质的水量,约占工业用水总量的50%。对一个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城市,工业用水中水质要求较高的用水所占比例不会很小。况且,随着城市发展,工业用水量逐渐下降,而公共用水和生活用水量将增加。
城市公共用水由餐饮旅游、金融商贸、文教卫生等行业用水构成。公共用水中园林绿化、喷洒道路等用水所占比例很小。对第三产业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这一比例小于10%〔16〕。饭店宾馆、高档写字楼对供水水质的要求高于住宅。上海众多的涉外饭店多年来一直是将城市自来水自行深度处理后再使用。目前上海市场上桶装水的重要消费对象是公司、写字楼和机关团体。城市公共用水中,需要达到饮用水水质的比例应不低于居民生活用水。公共用水用户对提高自来水水价的心理承受能力,即对提高水质的期望,无疑大大高于居民。
由上面有关生活用水比例的分析和此处的讨论可知,城市供水中,需要达到饮用标准的水量不是总量的1%~2%,也不是10%~20%。笔者认为,除非在可开发的饮用水资源严重短缺情况下,现代化城市的公共供水系统,如采用分质供水方式,其供水中满足饮用水水质标准的水量不应小于总供水量50%。
在不同原水水质、处理工艺和供水规模条件下,比较传统和分质两种城市供水方式的经济性,工作量很大,超出本文的讨论范围。AWWA建立了一个计算模式,用于此类问题的分析和规划〔7〕。文献提供了一个算例。用水人口10万的城镇(供水量约6万m3/d),因水源污染水厂须设置颗粒活性炭吸附工艺。传统供水系统将全部供水深度处理;分质供水只深度处理供水中可饮用部分,其余仍采用传统工艺,同时另设一管道系统。在两个系统均为新建条件下,可饮用水占总供水量的比例低于20%时,分质供水才是经济的。美国的预算定额和运行管理费用与我国不同。但该算例以及此处对城市供水水质需求的讨论,仍为城市整体分质供水经济性的剖析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3.2 城市整体分质供水的负面效果
对城市分质供水关注甚至寄予厚望,隐含着这样的潜意识:通过控制水源污染、改进处理技术等措施,控制自来水水质下降并提高供水水质,至少在近10~20年内是不现实的。解决城市供水水质问题确实是一项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但倘若限于目前的困难,寄希望于走“捷径”,可能在经济、社会方面造成不良后果。
实施城市分质供水可能的后果之一是,在指导思想上和操作上,均放松保护水源和改进水厂处理技术的努力,结果现有管网供水水质逐渐下降为非饮用水,而饮用水的供应量又明显小于合理的限度。其后果是各种局部深度净化设施和经营饮水业务的经济实体充斥市场,各行其是,整个城市的实际用水开支增加;而分散经营的深度处理装置得不到恰当的管理和可靠的监督。与此同时,低收入家庭的饮水卫生条件恶化。
后果之二是对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长远的损害。城市供水系统是城市的主要基础设施,对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先导性影响。对生活饮用水水质提出较高的要求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片面强调“分质供水”的阶段性意义,是降低城市供水系统的服务标准与质量,有悖于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要求。根据财力许可,依轻重分阶段解决城市供水水质问题是合理的甚至是必要的,但不能轻易采用城市整体分质供水的方法。城市整体分质供水系统建造和投资回收的期限都很长。若轻易实行,若干年后再“拨乱反正”,这一反复可能对地方经济和环境造成明显危害。
4 分质供水的地位和作用
完成提高城市供水水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努力实现这一任务的目标过程中,试行各种局部分质供水,以缓解水源污染的危害,不失为过渡时期的一种积极举措。在新建住宅小区,特别是有优质地下水资源可资利用时,试行分质供水,是多种可供选择临时措施中有吸引力的一种。据上海市给水管理处的研究,上海地区深层地下水经简单处理即可达EC水质标准。按商业化经营核算,供水价格不高于0.10元/L〔18〕。这种水水质比纯水理想。如单井供水量增加,售水价格将下降,生活用水中使用优质水的比例可相应增加。压缩工业用地下水的开采,在城市自来水管网覆盖区限制一般用途地下水的使用,有助于这种改水措施的实施。在地下水开采受到限制的新建中高档商品住宅小区,用管道供应深度净化后的纯净水,作为满足较高消费层次人群饮水需求的临时措施,在积累经验,健全管理的基础上,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在水资源严重紧缺,不得不利用需要淡化的咸水、受严重污染的原水或进行远距离引水的场合,城市整体分质供水仍有可能是经济合理的,特别是对于新开发城区。但这种工程,需要经严格的论证和方案比较,充分考虑规划年限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质的要求,避免3~5L/(人.d)好水的穷凑合做法。在优质水资源供应量不足,需要利用低品质水和回用水的城市,还是采用非饮用水集中供应工业区与市政用水的区域性分质供应方法安全且易操作。
5 结束语
仅考虑满足饮水水量需求的管道分质供水,不是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可接受的做法。这种分质供水只能在有限程度上提高居民用水的安全性,是受目前经济实力限制而采取的一种过渡性方法。这种方法在某些城市的生活小区试行,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整个城市实行是不合理的,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不良后果。目前这种少量饮水单独用管道供应的做法受关注,与商业利益驱动不无关系。长远来看,改善饮用水水质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城市主体供水系统的水质。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加强水源保护,改进水厂处理工艺,改善输配水系统的技术状态,还需要改革城市供水行业的运行机制,逐步实现水价的市场化。
参考文献
1 郭常义,等.上海城市桶装饮用水质量评述.上海预防医学, 1997,9(6):253
2 李忆,范瑾初.上海浦东新区锦华小区管网分质供水系统设计特点.给水排水,1997,23(4):15
3 打开龙头,饮纯净水.解放日报,1997-3-20
4 Dual Pipe Distribution System at Castle Rock,Colorado.Municipal Wastewater Reuse News,1986,4(3)
5 Ian B Law.Rouse Hill-Australia's First Full Scale Domestic Non-potable Reuse Application.Wat Sci Tech,1996,33(10):71
6 Young,Ronald E et al.New Markets for Reclaimed Water in the Irvine Ranch Water District.Resources,Engineering and Operations for the New Decade Proceedings-AWWA Annual Conference,Denver,Co.USA,1991
7 Dual Water Systems.AWWA Manual M24. Denver.Colorado,1983
8 叶欣.国外城市分质供水概述.城市公用事业,1992,6(3):20
9 金儒林,等.青岛市城市污水回用于工业.武汉城建学院学报,1985(1):1
10 黄仲杰.香港的海水利用.上海建设科技,1997(3):36
11 叶欣.我国城市分质供水概述.城市公用事业,1992,6(6):17
12 Point-of-use/Entry Treatment of Drinking Water.USEPA and AWWA,Cincinnati,Ohio,Oct,1987,Noyes Data Corporation,New Jersey,USA
13 Brown HS et al. The Role of Skin Absorbtion as a Role of Exposure for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Drinking Water.American J,of Public Health,1984,74(5):479
14 Andelaman JB.Inhalation Exposure in the Home to Volatile Organic Contaminants of Drinking Water.Sci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1985,47:443
15 Martin Fox.Health Water.周蓉译,1996
16 董辅祥,等.节约用水原理及方法指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24 1
17 陈耀宗,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509
18 上海市给水管理处,上海市城市地质研究所.开发优质地下水作为饮用水的可行性研究,1997.6
知识库标签: |列兵

5楼


我国饮用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刘永懋 宿 华
摘 要 水生态承载力问题,是我国水资源匮乏、污染加剧、浪费惊人现象背后的核心理论问题。水生态承载力通常包括“支持”和“压力”两个部分。水生态承载力以水生态系统的持续承载为基础,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承载目标;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水生态承载力允许的安全阈值内。
关键词 饮用水资源 保护 持续发展 研究
“饮用水”是水资源利用功能中的最高层,在水资源价值坐标系中,它也位居最高层位,是水资源利用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到饮水人群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与综合国力的增强。
一、我国饮用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危机
我国主要地表水与地下水均为多功能水体,水的饮用功能蕴涵其中,因此,研究饮用水就是研究具有饮用功能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1.地表水资源状况
(1)从流域看
全国七大流域水资源总量为18967.8亿m3,地下水资源总量为5295.34亿m3,重复水量为4379.09亿m3,水资源总量为19884.55亿m3。占全国
水资源总量的65.4%,流域内用水总量为全国用水总量的82%。因此,可近似代表全国地表水资源总量。
按国际现行标准,人均水资源量2000m3/a就处于缺水边缘;人均水资源量1000m3/a为人类生存起码需求。对照国际标准,全国七大流域人均水资源量除珠江和长江两大流域外,其余五大流域均在缺水警戒线之下,说明饮用水严重紧缺。
(2)从区域看
天津、宁夏、上海、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山西、辽宁10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1000m3/a,属于严重缺水区。低于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还有安徽、甘肃、陕西、吉林、湖北、浙江、黑龙江、内蒙古 8省(自治区),即:全国严重缺水或接近国际缺水警戒线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18个。
(3)从城市看
全国668个城市,其中缺水城市400多个,严重缺水城市114个,北方地区有71个,南方有43个。可见,全国城市普遍缺水,几乎所有的省会城市都缺水。
2.地下水状况
全国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亿m3,其中:北方片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468亿m3,占全国平原区的78%,可开采量多年平均约为1000亿m3。南方片平原区地下水只有405.1亿m3,地下水资源并不丰富。
3.全国饮用水资源存在的突出问题
(1)饮用水资源极度匮乏
除城市普遍缺水外,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淡水不足,许多地区饮水困难。东北、华北等广大农村主要饮用地下水,由于超采,导致了大批降落漏斗的产生。多水的长江流域有缺水城市59座,缺水县城155座,还存在五大缺水干旱区,西南诸河流域干早区,饮水极度困难。多水的珠江流域有16个严重缺水区,缺水总量达165.21亿m3/a。
(2)水域污染极为严重
“全国生活饮用水水质和水性疾病调查”表明:饮用水水质差已构成威胁11亿人口生存的一大尖锐问题。全国有28%的人饮用地表水, 72%的人饮用地下水。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粪便、垃圾、生活污水和城乡企业“三废”的重叠污染,水质持续恶化。污染不仅使有限的淡水资源更加匮乏,同时,也导致了“介水疾病”的传播。据调查:饮水引起的传染病要占全国传染病80%左右。
(3)生态破坏,导致饮用水源萎缩
如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减少河、库容量;干旱导致饮用水资源 更加短缺;湿地萎缩、江河断流等水生态问题,破坏了饮用水源;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浪费普遍存在,使不堪重负的饮用水资源,雪上加霜;水资源承载力持续下降,在许多地区已逼近极限。
二、我国饮用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
水,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水危机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已成现实,水资源匮乏、污染加剧、浪费惊人的严峻“水情”昭示出一
系列的理论问题,最核心的是“水生态承载力”问题。
饮用水资源承载力,从中观层面看:可分为流域承载力和区域承载力。
1.水生态承载力的内涵
①水生态承载力通常包括“支持与压力”两个部分:水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水资源与水环境系统的供容能力,为水生态承载力的支持部分;水生态系统内社会经济于系统的发展能力,为水生态承载力的压力部分。
②水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是指水生态系统的“弹性力”大小,水牛态与水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则分别是指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小;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是指水生态系统可维持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③水生态承载力以水生态系统的持续承载为基础,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承载目标。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水生态承载力允许的安全阈值内。
④水生态承载力十分注重其整体调节能力,同时,也注重水资源与水环境各单项要素的重要性。所以生态系统一旦崩溃,则包括人类在内的全部
物种都将面临灭绝的危险,而不仅仅是资源特别是水资源的减少或环境质量的下降。
⑤生态系统的弹性力既可缓解各 种压力与扰动的破坏而保持系统不崩溃,又可最大限度地保障资源特别是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正常调节作用
及功能的发挥。没有一个正常的具有一定弹性度生态系统的支持,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功能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生态弹性力是生态承载力的支持条件。
⑥在人类与生态系统中,人是能动的主体。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人左右的,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受人调控的,调控
的有效度、长效性,直接关系到水资源持续利用问题。
2.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概念
水资源承载力的大小直接取决于水资源利用的方式与手段,利用方式不同其结果也不同。
(1)最大水资源承载力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工程技术手段,使水资源的承载力在某一时段内达到最大。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水资源技术承载力虽然达到了最大水资
源效应或称“张力效应”,但却损害了水环境与生存承载力,这是不足之处,尚待调节与解决。
(2)适度水资源承载力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各种工程技术手段可达到的水资源承载能力。面向可持续发展,我们追求的是水生态承载力的提高,科技进步虽然不断地提高了水资源承载力,但这种提高必须限定在水生态允许的承载范围内,虽然是提高了水资源承载力,但却降低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承载力,这是一种不可持续承载。将造成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破坏,导致水环境承载力和水生态承载力的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追求水资源承载打的生态效应,决不等于否定工程与支术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寻求水资原利用与水生态系统可接受阈值之间向动态平衡“临界点”。
(3)生态一水资源承载力
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范围内,在不超过生态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水资源的供给能力和可持续供养的具有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数量。
生态承载力意义下的水资源承载力,其理论内涵是:
①生态一水资源承载力,系指“适度承载力”,而不是最大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作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受到生态系统的制约,表现在水资源承载力方面是直接受控于生态系统弹性力的大小。
②水资源承载力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中水资源的丰富度,以及对水资源的需求与利用方式等。水资源丰富或供给能力大是好的条件,但并不能完全表明系统中的水资源承载力就大,因为人们只注意到水资源的存储量,而往往忽视了水质保护与开发利用尺度。如海河流域水污染十分严重,而水的开发利用率超过90%,淮河已有60%的水域是超V类水质,完全丧失使用功能,可用水的利用率也超过70%以上,通常水资源利用率的上限
值不超过40%。
③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包括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其要求不同,水资源的.承载力也不同,如饮用水要求水质不超过Ⅲ类标准。
(4)水生态一环境承载力
水环境承载力是水生态承载力的约束条件,生态承载力条件下的环境承载力应包括:在一定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限定下的承载力,反映在环境方面就是水环境应具有一定的标准;可容纳的污染物数量,反映在环境方面为相应的环境容量。
(5)水生态弹性力
系指水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找调节及其抵抗各种压力与扰动的能力大小。
①生态弹性力是生态承载力的支持条件,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基础。生态系统的弹性力对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任何生态系统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也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时都在承受着各种压力和变化,但任何生命体的存在都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这种相对稳定的环境之所以能维持,主要是因为生态系统有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也就是说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弹性力。
②只有科学地、准确地认识生存系统的弹性度,才可避免顾此失彼,从而有利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人类追求的目
标。过去人们将生态承载力错误地理解为资源承载力,所以,我们对生态系统改造时,往往只注重系统的资源承载力,而忽视了系统的生态承载力,因此造成了许多不可逆转的重大生态损失。如围湖造田、湿地开垦、毁林开荒等,教训深刻,损失巨大。
③生态弹性力的内涵,应包括系统弹性强度和系统弹性限度两个方面。弹性强度指系统的弹性力大小,弹性限度则是指系统的弹性范围。
水生态弹性强度的重要意义就是在于衡量一个流域或区域的实际或潜在的水承载能力大小,判定一个流域或区域的自我维持能力与稳定性大小,以及衡量一个流域或区域的发展方向,这对指导流域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生态弹性力”概念的提出,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十分巨大的,特别是对饮用水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指导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饮用水资源系统为开放体系,不停地与外界进行能量与物质交换,当系统在到达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时,一旦系统的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
一定的阈值,通过“涨落”过程,系统可能发生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无序状态突变为“耗散结构”的状态,使水域实现生态平衡。
三、我国饮用水资源:保护对策与发展战略
1.保护对策
①对饮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必须要有生态学的思考,建立生态保护体系,即利用生态技术解决饮用水“难题”,利用生态工程技术修复水生态缺损,建立健康的水生态领域。
②依法全面控制水污染,提高水环境、水生态承载力。
③全面推行节水政策,实施节水工业、节水农业并建立节水型社会。
④开放水市场,发展水产业,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有偿转让、进行水权交换,实现“以水养水”战略。
⑤依靠科技进步保护江、河、湖、库以及地下水域,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清洁工艺把污染消灭在生产源头和过程中,从而保证水一人类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发展战略
①“理论战略”,让我们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把饮用水资源 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引导到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以便实现水的永续利用。
②“生态战略”,要利用生态技术解决水难题;要利用生态系统的特殊功能截留雨洪水,以便解决水量不足的问题,同时,一切水问题,只有面向生态才能得到解决。
③“综合战略”,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 WHO.Guidelines for Drinkingwater Quality. Addendum tO V012.Health Criteria and Other Supporting.Genera;WHO,1998
2 EU Council Directive 98/83 EC(from intemet)
3 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5
(作者为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刘永懋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宿华为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 李计初
知识库标签: |列兵

6楼


地球上的水很多,但是淡水储量仅占全球总水量的2.53%,而且其中的68.7%又属于固体冰川,分布在难以利用的高山和南、北两极地区,还有一部分淡水埋藏于地下很深的地方,很难进行开采。至于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和较易开采的淡水,仅占地球淡水总量的0.3%。
知识库标签: |列兵

7楼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十分有限 据世界银行1998年对132个国家的统计,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4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排到了82位。按照国际标准,人均水资源量2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边缘,人均1000立方米为人类生存起码要求。目前我国有15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严重低于缺水线,有7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辽宁、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生存的起码要求。
●水污染程度严重,损失巨大 据水利部对全国700余条河流约10万公里河长开展的水资源质量评价,46.5%河长受到污染;10.6%的河长严重污染,水体己丧失使用价值。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 在全国七大流域中,太湖、淮河、黄河流域均有70%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海河、松辽河流域污染也相当严重,污染河段占60%以上,全国有1/4的人口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水污染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众生活、生存环境。
●河湖萎缩,黄河断流 黄河从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到1998年的27年间,黄河利津站共有21年发生断流,断流频率已达四年五断,共计断流1050天,平均每个断流年份50天,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断流河段长达704公里,占下游河段总长的90%。 海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河流基本干涸,河口淤积加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由于径流剧减,城镇排出的污水得不到稀释.形成不少污水河,被形象地称为:"无河不干,有水则污。" 调查表明,近30年来,我国湖泊水面面积已缩小了30%。
●西北地区水环境恶劣 目前,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于涸现象十分严重,部分湖泊含盐量和矿化度明显升高,特别是西北湖泊咸化趋势更为明显。新疆博斯腾湖,由于上游修建灌溉工程,导致人湖水量锐减,含盐高的灌区退水又不断入湖,因此,该湖在短短的10多年内就由淡水湖演变成咸水湖,湖水矿化度上升了6倍,水面减少120平方公里,水位降低3.54米。素有"绿色迷宫"之称的准噶尔盆地西部的艾比湖,因60年代在湖区毁林开荒,70年代截流断水,至今艾比湖湖面已由过去的1300平方公里减至600平方公里,干涸的湖盆已沦为盐漠。曾为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咸水湖--罗布泊也已干涸。
●湿地面积萎缩,生态蜕化 由于人口增长,耕地扩大,生态类型擅变,我国湿地面积严重萎缩。北大荒的连年垦荒使这块我国最大的湿地面积缩小了60%,三江平原的湿地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443万公顷下降到190万公顷。如不采取紧急保护措施,十几年内三江平原的湿地将丧失殆尽。
●南方围湖造田后果严重 围湖造田是导致南方湖泊面积萎缩的首要原因。曾经蔚为壮观的江汉湖群因围垦而消失湖泊983个,面积减少2041平方公里,目前仅存湖泊83个,浩浩荡荡的800里洞庭在不到40年的时间内,围垦面积达226万亩,淤积与围垦互为因果,导致湖区生态恶性循环。
●地下水超采过量,引发环境问题 由于地表水资源贫乏和水污染加剧,致使一些地区对地下水进行掠夺式开发,地下水超采十分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形成地下水域性降落漏斗149个,漏斗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其中严重超采面积6.7万平方公里,占超采面积的42.3%。多年平均超采地下水67.8亿立方米,有的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已达60--80米,有些城市还出现了地面沉降,造成严重后果。
●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后果堪优 我国己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此外,每年流失土壤50多亿吨,全国每年因水土流失新增荒漠化面积2100平方公里,因同样原因而损失的耕地面积达7万多公顷。黄土高原每年水土流失带走的氮、磷、钾就达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产量。 赢水污染事故频发。 近些年,全国各地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平均每年在1600起以上。1994年淮河特大污染事故,造成苏皖两省150万人饮水困难。1996年春节后,淮河再次发生污染事故,使蚌埠市70万人陷入
知识库标签: |列兵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立即登陆回答获取会员积分,提高用户级别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商名网 All Rights Reserved.